新闻中心News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

2025-01-19 09:12: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安岳石刻“多、特、精、美,稀、奇、古、怪”,始于南北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我国石

  窟艺术中居于“上承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现存的摩岩石刻造像230余处、

  10万余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其摩崖石刻造像题材内容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

  丰富,规模恢弘,艺术精湛,雕刻鬼斧神工,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历史研究和旅

  圆觉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距县城东南1公里,省道206线直达

  景区。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石洞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是集石刻文

  云居山顶,岩石环绕,主要景点有陈抟墓、秦九韶纪念馆、圆觉洞石刻、教中寺、真相寺

  古建筑等。圆觉洞石刻造像集中于西山峭壁之南、北岩,造像区域长186米,现有摩崖龛窟103

  个,大小造像1933躯,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1座。圆觉洞摩崖造像题材主要以禅宗为主,

  次为密宗和释道同龛像。石刻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薄衣贴体,裙带飞扬,大有“曹衣出

  景区内石刻艺术扣人心弦,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释迦牟尼为主,其特点是开大

  窟造大像。以“西方三圣”最为壮观,分别刻造于三大龛中。三像高均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体

  姿放逸,比例协调,装饰繁华。正中为阿弥陀佛(图三),满头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

  神态威严,大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的佛教鼻祖风度。左为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披璎珞,

  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莲花,大有悲天悯人之态。右为莲花手观音(图四),面容

  慈祥,神态自如,大有唯我独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打破了中国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萨一律

  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的造像仪轨,使他们走出了虚幻的殿堂,佛和菩萨世俗化、人性化,把

  三大龛的左右壁上的石刻飞天(图六),凭借临风飞舞的彩带,营造出“轻盈慢妙,天衣飞

  扬,满壁风动”的意境。北岩的天尊龛内,主像天尊气宇轩昂,具有修真度世之范,丰厚高贵,

  “毗沙门天王”(图七)、“地狱经变龛”(图八)、“地藏菩萨与十王变”等新内容。其造像

  小巧玲珑,神情潇洒,衣饰简练,衣纹细密,薄衣似帛,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

  代的俊美、华丽。明王龛,千手观音龛,地藏菩萨、十王变龛、罗汉龛、北方毗沙门天王龛等,

  帔巾凸起高出体表,甲片鱼鳞片片可数。这种精致细腻的雕刻手法,是中国民间雕塑民族化的

  成功表现。景区内绿树环绕其间,自然、人文景观赏心悦目。唐代的舍利塔,古朴庄重。宋代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40公里,八庙乡场镇5公里,

  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

  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为

  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

  造于唐代、五代、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

  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摩崖造像以佛教禅

  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情态万千,神态自然,是中国中期石

  刻艺术鼎盛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景点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卧化)、三身佛、弥勒佛、

  千佛、千手观音、经幢、石刻佛经等。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

  “释迦牟尼涅槃图”(卧化佛)(图一)闻名于世,为我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

  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槃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堪与乐山大佛——世

  整个造像依山取势、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由三组造像构成,占整个崖面300余平方米。

  上面一组造像是释加牟尼涅槃前的说法图,中间一组为唐代“释迦牟尼涅槃图”卧佛造像。卧佛

  面南背北,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全长21.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曲眉丰颐,坦胸露肌,形

  态端庄。头东脚西,左胁而卧,与佛经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相悖,更显独到神秘之势。

  下边一组造像为佛经变故事。卧佛院有15窟,字数达40余万字的石刻佛经。经文为从右至左

  直行阴刻楷书或行书,字迹工整,雕工精湛,是典型的唐代书法。其刻工和书法被公认为举世

  双绝。经文主要有:《佛名经》、《大般涅槃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檀三

  藏经》《金光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70余部、300余卷、品,当推中国之冠。刻经对于研

  究佛教典籍、校正佛经版本,提供了珍贵的原始依据。其中,第73号经窟所刻的《檀三藏经》

  是中国藏经中的绝版;第46号经窟所刻唐代著名高僧静泰撰写的《一切经论目序》是中国石刻

  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洞高6.2米,宽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

  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

  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殿堂似的石窟灿烂辉煌,气韵生动,在中国石窟造像中

  独树一帜,是北宋石刻艺术精品,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造

  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图二),左右并排高4.1米的“十大菩萨”

  造像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均匀,穿戴华丽,非常贴近生活和符合中国传

  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十大菩萨,古匠师们着力对面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出了众菩萨外表

  的俊俏和内心的慈善;线面结合的镌刻手法,使形体更加优美、楚楚动人。加之具有中国民族

  特色的镂空饰花宝冠,珠光宝气,粒粒可数的珠串璎珞,行云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衬托

  出气质的高雅,身份的华贵。连环画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极具特色,所刻善财童子

  参拜的众多大德无一雷同。大德们所在环境中的楼台亭阁精巧玲珑,宝塔宫阙气势雄伟,花草

  树木生机盎然,云霞雾霭,袅袅舒卷。“剪云补衣”、“众妙香国”、“化城七宝”等众多求法场景跃

  然壁间。这些世俗化、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说教作品,无不使人叹为观止。华严洞窟口

  两边所刻下山狮、准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凶恶,与慈悲的佛、菩萨及多变的善财童子五十

  三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澳门新葡萄新京入口这种独特的对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 都活了起来,显得十分生

  “大般若洞”(图十三)石窟高4.7 米,宽、深各约5 米,洞额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 一佛二

  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 后壁,有

  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 2.2 米的“人

  丫”字,现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 神仙”广为流传,

  华严洞景区一年四季均可旅游,景区内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是游览、观光、度假的绝 佳

  境地。目前,华严洞景区的食宿、交通、通讯都极为方便,是安岳旅游的必去之处。

  玄妙观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鸳大镇白羊山麓。距安岳县城20 公里,鸳大镇5 公里。 玄

  玄妙观是我国道教造像胜地,摩崖造像分布于一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围,前后各长约 10 米,

  左右长约6 米,高约5 米,顶平。四面立壁凿为造像龛、大小龛窟达79 个,石刻造 像1293 尊,

  全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澳门新葡萄新京入口 九头鸟、观音、

  玄妙观以道教造像为主的摩崖造像,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 教

  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在79 个造像龛窟中,有12 个佛、 道联

  合造像龛。有的正中为道教老君,两边刻佛、菩萨站像;有的龛正中为释迦牟尼和太上 老君坐

  像,左边则是佛教菩萨,右边系道教金仙。这为历史上佛、道互相联合、渗透、借鉴, 提供了

  确切的佐证,是反映我国晋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借鉴与联合这一现象的代表性 实物。布

  满各龛壁的观、阁、楼、台、斗拱、法器、乐器、服饰等都是研究道教发展史和古 建筑不可多

  得的历史实物。特别是众多的道教金刚力士像(图一),高大与真人相近,踞脚 扭腰,富于写

  实,形态极为生动、威严。仙女、伎乐姿态优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国古代 雕刻艺术的珍贵

  玄庙观现存唐碑四通,一块系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同邑人李玄撰刻的《般若波 罗

  密多心经》另一块唐碑高2.4 米,宽1.27 米碑题为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 碑文前半

  部刻道教创始概况及教义传说,后半部记述从大唐开元六年(公元718 年)凿龛造 像至大唐天

  宝七载(公元748 年)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毕的过程。现存镌刻年代题记4 处,历代游人题

  玄妙观在造像布局上独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仪轨的束缚,针对仅一独立巨石的特定 环

  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间、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龙、狮、青牛、神鸟等 各种

  动物,镌刻错落有致,十分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 技艺。

  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时代之久远,属全国罕见,闪耀着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光 辉。

  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孔雀寺岩壁间,与茗山寺景区相邻,距县城60 公里。 这

  里沟深岩险,绿树成荫,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明代隆庆四年(公元1750 年)僧 崇智在此建

  寺。因先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凿,高4.7 米,宽4.3 米,进深2.7 米。

  有大小龛窟8 个,造像75 尊,碑刻题记6 处,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 阿弥陀佛洞、观音经

  变龛和地狱变龛内。此处造像开创于北宋,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造 像(图一),龛正中刻

  一立体全身孔雀,高2.3 米,其上趺坐一个四臂之孔雀明王,头戴化 佛宝冠,胸饰璎珞,身著双

  领下垂大衣,左手执莲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 托贝叶经。秀丽大方,造姿优

  雅,保存完好,晚唐经目石塔,高12 米,8 方3 层,浮雕小 佛像24 尊,共刻佛名经目144 部。

  该洞构思别致,造型奇妙,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孔雀洞后山顶上,有一唐代高台座经目

  石塔(图三),高15 米,8 方3 层,浮雕小佛像24 尊,该塔古朴秀丽,保护完好,在四川省石

  公 里,八庙乡卧佛院4 公里。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是集古建筑景区和

  无际禅师亭,系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长7.8 米,宽6.8 米,高12 米。

  无异,工序严谨,巧夺天工,外观如“介”字形。亭子是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

  法号无际,明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得皇帝朝见封为宗师)。塔高4.7 米,平面

  抢宝图案,楷书“无际禅师塔亭”六字;大殿气势雄伟轩昂,高踞清凉山麓,塔于

  看石刻除了云冈、龙门、大足,新发现的四川安岳县又是一处宝地,此处石刻上承云冈、龙 门,

  安岳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距成都166 公里,东邻重庆市,南接内江市,北连遂宁市;而 石

  刻分布于全县4 个区32 个乡,保存较完好的有45 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 华严洞、

  茗山寺、玄妙观等处,计有摩崖造像105 处,造像约10 万身。根据现存题记,造 像盛期主要在

  盛唐至北宋末近400 年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之地。 安岳石刻是我国

  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 数敦朴、粗犷的魏

  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 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

  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 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

  距县城25 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在半公里长的两边崖壁上,凿有139 个龛窟,造像1600 尊。

  以释迦牟尼涅槃图最为壮观,这座卧佛长25 米,刻在离地面约5 米的岩腰,比大足卧 佛早成40

  0 多年。卧佛头东脚西,为全国所仅有(卧佛一般都是头西脚东),这可能是依山 取形,既大体

  符合佛经,又不落窠臼。卧佛颈枕花石枕,大耳垂挂一双绽花耳环,双目微闭, 脸庞慈祥端庄,

  显出坦然神情,令参观者对佛的美喟然浩叹!卧佛旁有21 尊弟子、菩萨、 护法天神,形象地反

  卧佛沟另一著名文物是藏经洞,共有刻于唐代的佛经经文龛窟16 个。经文刊刻在洞窟 的正

  面和两侧,总面积达150 多平方米,有40 万字。有《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等20 多部, 其中《檀

  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北京房山区石经山也有九个刻石藏经洞,千多年来, 共刻石140

  距县城3 公里的大云山千佛寨,是一天然崖寨,长700 米,有105 处佛龛、3016 尊刻; 其

  中最吸引人的要数56 号窟的菩萨造像,头戴镂空花冠,面部丰腴,腹部微挺,腰肢微扭, 胸腹

  盖璎珞,气质高雅,极富动势和曲线美,流泻着慈爱的双眼,微微努嘴所流露的微笑, 有人把

  距县城47 公里的石羊区毗卢洞,有4 处石窟群,造像共446 身;其中,观音堂的紫竹 观音,

  因背倚紫竹林而得名。这个造像设计奇绝,造像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 用镂空雕

  技,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 具有和谐美

  感;最令人叫绝的是身躯侧坐和跷起右脚,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常态,加上注 重自然采光,

  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这一造像被人们称为美神,成为 安岳石刻的代表。

  这样姿势的佛像,山西平遥县以彩塑闻名全国的双林寺有,在那里叫自在 观音。

  距县城最近的是圆觉洞,共有石刻像1993 尊,为北宋作品,洞因刻有十二圆觉像而得 名。

  洞内五尊飞天,凭借身披的几条彩带,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天衣飘扬,满壁风动”之中, 看到

  飞天正轻盈曼妙,翩翩起舞,进入这般意境,谁还忍心离去,因此,这些飞天便成为安 岳石刻

  的一朵奇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洞左侧为净瓶观音,右侧为阿弥陀佛和大势至 菩萨,都

  高7 米。观音的脸微侧向,花冠璎珞等饰物飘逸有致,和常见的正面立佛不同。大 势至菩萨手

  执莲花花蕾,重达百斤,却千年不坠。这是匠工镂空了手和花蕾、花枝的空间, 巧妙地将花蕾、

  花枝的重量承受于袈裟的原故,它和大足宝顶山华严三圣手托石塔等有异曲 同工之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