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石刻书法艺术宝库红石峡——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

2024-09-07 18:13: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陕西是文化文物大省,有着众多的摩崖石刻,这些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是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即日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记者将深入三秦大地,探访矗立在奇峰山石之上的摩崖石刻,探寻他们的书法之美和背后的故事。以此来弘扬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陕西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陕西故事、传播好陕西声音。

石刻书法艺术宝库红石峡——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

  出榆林城北行3公里,有一处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榆溪胜地”——红石峡。之所以说它是“榆溪胜地”,首先是因为红石峡坐落在毛乌素沙漠、榆溪河和明长城的交会之处,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及长城重要遗存易马城为邻,其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次,红石峡崖壁上有一处晚清重臣左宗棠的“榆溪胜地”书法石刻。而红石峡久负盛名的就是众多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均为古代至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或守边武将借以抒发边塞豪情题刻于此。

  红石峡因峡壁皆为红石而得名,峡谷长约350米,东崖高约11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崖下榆溪鸣涧,可谓一川文字,满河经典,蔚为壮观。据统计,红石峡东西两崖题刻达180多块,其中东崖126块,西崖59块,现仅存120多块。字大者丈余,小者盈寸,书法真草隶篆俱全,诸家书体荟萃,更有罕见的蒙文题刻,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

  有学者形容这些摩崖石刻群是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因此,红石峡又有“塞上碑林”之美誉。

  榆林古称“上郡”,为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这里处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连接地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学研究者贺菊芳认为,各民族大融合的很多历史故事就反映在红石峡的上百幅摩崖石刻中,如“中外一统”“汉蒙一家”等,这些石刻是研究榆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最为宝贵的史料。

  红石峡的题刻很直观的反映出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史实。“力挽狂澜”题刻的背景是,早在“五四”运动前后,马列主义就开始在陕北各地传播。杜斌丞先生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米脂家乡后不久,出任当时陕北唯一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校长,他积极推行新文化教育和传播革命思想,并从1922年开始,先后从北京、天津等地聘请了思想进步、有真才实学的魏野畴、李子洲等到榆林中学任教。这些革命前辈到榆林中学任教后,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向学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学校政治生活逐渐活跃起来,使许多进步青年逐步觉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前辈,就是在魏野畴、李子洲等人的影响下入党的。1924年4月榆中丁级班学生毕业,学校在红石峡举行了欢送会,经李子洲提议,全班同学通过,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澳门新葡萄新京入口在红石峡题刻了这幅“力挽狂澜”,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运动的行列中。

  令人印象深刻地“还我河山”两处题刻是抗日名将马占山将军所书。据史料记载,1941年冬,马占山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来到红石峡赴朱绶光宴请,当他看到两崖上一幅幅斑驳的题刻,想到了祖国山河破碎,想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土,想到了千千万万同胞正在遭受日寇的蹂躏,于是他托着抗战期间受伤且未痊愈的右臂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了二十多幅 “还我河山”,陪同的军士精心挑选了两幅镌刻在红石峡东崖之上。

  红石峡摩崖石刻技法多样,除常见阴刻、阳刻外,还有其他摩崖题刻中十分少见的阴阳刻技法,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红石峡除了题刻之外,还有一处“翠然阁”,这处明清时供游人吟诗作赋、把酒临风的普通阁楼,却在近代的陕北革命斗争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1928年5月,榆林县委曾在此召开会议,次年8月,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翠然阁召开,开创了陕北革命斗争的新篇章,在陕北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