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处处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Foreigners Everywhere)。本届展览汇集了来自86个国家的艺术作品,聚焦于“他者”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感到自己是某种意义上的“外人”。这一主题源自巴黎诞生的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的作品,霓虹灯雕塑以不同语言书写“Foreigners Everywhere”,由此引发了关于身份、排斥与全球文化流动的思考。
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解释道,“外来者”的概念无处不在,澳门新葡萄新京下载无论人身处何地,内心深处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展览进一步探讨与“陌生性”相关的四个重要主体:酷儿艺术家(l’artista queer),他们因不同的性取向和性别身份而常常受到迫害或排斥;局外人艺术家,这类艺术家发现自己处于艺术世界的边缘,类似于自学成才或所谓的民间、流行艺术家;土著艺术家,尽管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常被当作“陌生人”。这四个主题构成了本次展览的现代核心(Nucleo Contemporaneo),也是本次探讨的关键点。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展览分为现代核心、历史核心(Nucleo Storico)和各个国家馆三个展览板块。
1、现代核心板块:深入探讨了艺术实践与激进主义的交集,特别是通过“不服从档案”(Disobedience Archive)的展现,呈现了性别和侨民的抗争。策展人还着重介绍了两大主线:纺织艺术及手工艺的复兴,体现出对传统与工艺的兴趣;以及艺术家与家族传统的传承,特别是在土著艺术家中,以代际知识传承的方式延续艺术创作。
2、历史核心版块:展示了20世纪全球南方的现代主义作品,打破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主导叙事,强调了全球南方艺术家在现代主义中的贡献。此外,意大利艺术侨民的展览部分彰显了这些艺术家在世界各地发展职业生涯并融入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呼应了全球文化交融下的现代主义发展。展览的布局使不同文化、身份和背景的艺术家并列展出,揭示出艺术世界中的跨文化关联。
3、各个国家馆板块: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共有86个国家参展,展馆遍布于历史悠久的双年展花园、军械库以及威尼斯市中心。其中,贝宁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是首次参展,而尼加拉瓜、巴拿马和塞内加尔首次拥有独立展馆。各国展馆展示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创作,探索全球现代性与艺术的多样化表现。这些展馆不仅彰显了各国独特的艺术语言,还在全球对话中构建了新的文化与艺术交流。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依然打破文化、地域和身份的界限,提供了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平台,促使观众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认同问题。它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一次展现,更是一次关于全球社会结构、文化边界与多样性问题的哲学反思,使“外来者”这一身份成为理解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
雕塑艺术作品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展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吸引着全球艺术家、观众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在2024年的展览中,雕塑作品依旧是表达当代艺术语言与观念的核心媒介,不仅展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还通过与装置艺术、表演艺术、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的跨界融合,呈现出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无限潜力。
在本次双年展的现代核心板块中,芭芭拉·桑切斯-凯恩(Bárbara Sánchez-Kane)的作品《成衣祖国》(Prêt-à-Patria)正是这种跨界融合的代表之一。她通过重新设计军装,结合表演艺术,最终呈现为视频和雕塑装置。作品名称巧妙结合了法语的“prêt-à-porter”(成衣)和西班牙语的“patria”(祖国),用以评论国家的军事形象、男性气质与权力符号。
作品的表演部分借鉴了墨西哥的护旗仪式“Escolta deBandera”(护旗仪式),演员们身着设计师改造的军装,背部敞开,露出蕾丝内衣,展现了男性化与女性化元素的对立与融合。桑切斯·凯恩通过这种反差,对墨西哥的民族主义和对身份认同的暴力灌输进行挑衅与讽刺。
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的《难民宇航员》(La serie Refugee Astronaut)系列(2015年至今)则通过以真人大小的游牧宇航员形象探讨全球生态和人道主义危机。身着“非洲”织物的宇航员背负着装满世俗财物的网,象征着流离失所的艰难处境。修尼巴尔通过宇航员这一形象反转了殖民征服的象征,强调在当代全球危机下,人类的脆弱与流动性。
同时,雕塑家布雷特·格雷厄姆(Brett Graham)通过作品回应全球化与身份认同的问题,探讨了土著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命运。
布雷特·格雷厄姆的雕塑《荒地》(Wastelands)以毛利文化为基础,结合全球土著议题进行表达。作品将传统毛利储藏建筑pātaka 置于轮子上,象征流动性、短暂性及与故土的分离,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文化的脆弱处境。pātaka的装饰采用象征毛利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鳗鱼,突出其作为重要资源的历史意义。作品通过回应《荒地法案》(1858年),揭示殖民过程中的土地剥夺与文化侵蚀。
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同样出现在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身份认同的讨论中。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核心板块中,“无处不在的意大利人”特别展示了那些在全球不同地区生活和工作的意大利艺术家,呈现出他们如何通过雕塑表达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其中,维克多·布雷切雷(Victor Brecheret)和爱德华多·丹尼尔·维拉(Edoardo Daniele Villa)的作品展现了母与子的主题,尽管两位雕塑家都出生于意大利,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各具特色。
布雷切雷的作品《圣母与圣子》(Virgin and Child)受到了巴西文化的影响,以圆润的几何线条表现母与子的形象,展现了他对现代主义的探索。而维拉的《母亲与孩子》(Mother and Child)则在南非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通过垂直性的造型和几何化的形式表现人物,突显了他对抽象艺术和立体构图的关注。两者虽然主题相似,但在形式和几何结构的运用上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语言,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艺术家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再创作。
在国家馆的呈现中,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继续深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交汇的探讨。意大利馆展示了空间与声音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声学体验空间,巧妙地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冥想与思考的世界。这些空间中的设计和声音的传递,唤起了人与环境、人与声音之间的深刻互动。
阿根廷馆里《希望门倒塌》(Hope the Doors Collapse)中,卢西亚娜·拉莫特(Luciana Lamothe)通过木材和管道的组合,探索人与结构、可变性与永恒的相互关系。她的作品颠覆传统建筑方式,重新定义我们与环境及彼此的连接,探讨材料的功能、限制和潜力。雕塑展示了关怀与侵略的张力,体现出通过切割、组合与扭曲形成的物质生态,挑战文化与自然、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进而构想新的共生方式。
同样主要使用木头材质的沙特阿拉伯馆Manal AlDowayan的作品《流沙:战歌》(A Battle Song)探讨了沙特女性在公共领域中角色的演变以及她们突破传统限制的努力。观众穿越由印花丝绸制成的“沙漠玫瑰”雕塑迷宫,雕塑表面印有关于沙特女性的文字,反映出媒体对她们认知的影响。然而,作品的核心呈现了沙特女性勇敢发声的转变。通过参与式研讨会,AlDowayan为女性提供了表达勇气与团结的平台,呼吁她们在尚未书写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空间。
本届的最佳国家参与金狮奖作品是澳大利亚国家馆阿奇·穆尔(Archie Moore)的《亲戚朋友》(kith and kin),阿奇·穆尔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用粉笔手绘了一幅原住民家谱,因此,65,000年的历史(包括记录和丢失的)被刻在黑暗的墙壁和天花板上,邀请观众填补空白并了解这个哀悼档案的内在脆弱,揭示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他们在殖民侵略后所遭受的压迫与不公。该作品追溯了艺术家所属的卡米拉罗伊(Kamilaroi)和比甘布尔(Bigambul)人的65,000年历史,强调重新发现土著语言的努力,并揭示了被忽视的历史。中央的沉思池象征着那些在国家殖民期间死亡的原住民,周围堆积的验尸报告和家族档案文件展现了殖民法律对原住民生活的长期压迫。穆尔通过个人家族史,呼吁人们关注这些系统性问题,并提醒我们——所有人类都是同一个祖先,我们都是亲人。
中国馆的主题围绕古字“集”展开,该字描绘了栖息在树上的三只鸟,象征着收集、重聚与融合。作为名词,它可以翻译为“Atlas”,意指艺术、文物或知识的集合。这一字的两种用法强调了整合与融合,为对话和相互理解创造了空间。中国馆通过“集”来展现全球多样性的相遇,包括身份、种族、信仰、概念、目的、媒体和文化的交融,强调“相遇”所带来的对话与沟通的可能性。
在过去五十年中,人类执迷于“差异”的话语,强化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延续了斗争与冲突。如今,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与“无处不在”的困境,中国馆希望激活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与“美美与共”的智慧,以创造一种新的话语。
展览分为两大板块“集”和“传”。“集”板块展出散落于海外的100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数字文献。“传”板块则强调了传承和传播,共7位当代艺术家: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以回应“大系”数字档案的方式创作了7组艺术作品。它是一次在传统与当代、区城全球之间平衡与融合的尝试。施慧的作品《书非书》以书法为灵感,将结绳与书写相结合,探索书法的抽象表达。作品通过结绳的形式呈现书法的抑扬顿挫,展现出一种活力与生命力的交织。施慧通过此作打破传统书法的边界,赋予其新的语言形式与文化意义,将“书法”演绎为一种超越文字的表达方式。朱金石的《宣纸塔》用宣纸、棉线和竹竿构建了一个巨型塔形装置,融合了多元文化象征,映射跨文化与历史的精神内涵;车建全的作品《亭》通过连续20年的拍摄,记录了同一座亭子及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延展性,呈现了独特的时空维度;王绍强的《淬厉新之》(通过水墨符号展现了自然的“道”和生命的灵性,传达出内在的安宁与禅悟;汪正虹的《百鸟图迹》通过行为艺术,带领佩戴鸟形装饰的表演者穿梭于不同场景,反思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中国馆的雕塑作品在形式上运用了极为多元的艺术语言,澳门新葡萄新京下载焦兴涛的作品以金属为主要媒介,通过解构传统形象和符号,探索工业化与传统文化的张力。这些作品通过拆解与重组,打破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固有理解,赋予了这些象征新的当代意义。焦兴涛的作品《魂·韵》是一组影像雕塑装置,结合了工业废弃材料如铜、铁等,通过解构和重新构建传统人物形象,赋予其当代性。他的创作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反映了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些作品通过传统形象的重新解读,展现了文化记忆与当代表达的深刻对话。邱振中的《状态》系列以书法为基础,将其线条与动态美感转化为三维雕塑形式。作品中的流动线条仿佛被自然驱动,澳门新葡萄新京下载展现出强大的张力与空间感,呼应了书法的灵动性。他通过钢铁和树脂材料,打破了书法与雕塑的界限,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赋予其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展现出中国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新可能。
中国馆通过邱振中、焦兴涛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新表达。这种表达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如将书法线条和解构主义融入雕塑,还在内涵上深刻反思了文化身份、自然与人类、全球化等议题。这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全球性主题遥相呼应,特别是在强调多样性和全球相遇的背景下,中国雕塑艺术为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中继续发声提供了一个范例。
其次,邱振中的书法形态的雕塑与焦兴涛的解构主义雕塑,与来自全球其他的雕塑家们的作品形成了对话,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化表现形式上打破了固有的边界。也都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当代艺术语言,探索了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呼应了展览强调全球性、多样性和文化交融的主旨。
最后,这些中国馆的作品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固守不变,而是在不断被解构、重构中寻找新的生命力。这与双年展中的许多其他雕塑作品类似,它们通过对传统形式的再造、创新和全球化语境中的重新诠释,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碰撞,不仅扩展了雕塑的语言,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觉和思想体验。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中外艺术视角对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与讨论。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内外艺术家雕塑作品的分析,揭示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发展态势。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国际艺术界的重要平台,不仅展示各国艺术家的创新成果,也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艺术表达上的差异与融合。通过对参展作品的深入解读,本文尝试进一步探讨雕塑艺术如何跨越国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3] 李亦奕.在集与传之间展示文化的共通性与连续性[N].中国文化报2024-05-26(003).
洛克菲勒家族收藏 翁贝托·博乔尼作品《空间连续性的独特形式》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