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一周艺澳门新葡萄新京登录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艺术复旦呈现“文武生智”

2025-01-17 10:08: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上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雕塑家曾成钢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华艺术大家说”中,结合自己的创作,讲述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新展出的“文武生智 —— 李燕生、张耀伟双人艺术展”;约翰·凯奇、黑田泰藏、戴牟雨在上海木曦画廊的三人展“轮”则展现了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禅意。

  在北京,“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与“StairCASE 青年艺术家个人项目:无处遁逃”在北京山中天艺术中心,汇聚了来自海内外12位艺术家的19件;在香港,美国艺术家斯科特·卡恩个展则展现其对蓝月的描绘与幻想。

  12月29日,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的“大美术馆计划”之美育讲堂——“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三讲,在中华艺术宫开讲。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教授担任主讲,以《我塑雕塑 雕塑塑我》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演讲,带领观众走进雕塑艺术的世界,解答了“什么是雕塑?”“为什么需要雕塑?”“未来的雕塑是什么?”等议题。

  “雕塑营造生活,雕塑定义生活,雕塑激活生活”,这是曾成钢教授对雕塑与社会的关系的精辟总结。曾成钢从事雕塑创作已有40余年,是雕塑艺术界的领先人物。演讲现场,他和观众们回忆了年轻时“乘风破浪”学美术的经历和追求。他29岁创作的《鉴湖三杰》夺得全国美展金奖;此后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

  曾成钢认为,雕塑是艺术在时间中的三维形态。他在学术上主张立足中国,关注传统雕塑,积极吸收其养料,在创作实践中构建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此次讲座和他的研究方向密不可分,即把中国古典雕塑的特性、西方古典雕塑的优长,以及西方现代雕塑的经验更好地融汇起来,讲座围绕构建中国艺术精神与东方审美体系的雕塑语言展开,他从个人的艺术立志、出道、蜕变、悟道,到雕塑与社会的关系,再到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一周艺澳门新葡萄新京登录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艺术复旦呈现“文武生智”

  曾成钢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创作经验,结合自己的作品《鉴湖三杰》《精灵系列》《梁山好汉系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等,分享了他的创作思考。从浙江美院的学习训练,到留学欧洲周游列国归来,曾成钢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归纳起来就六个字:传承、转化、创造。”曾成钢以两条路径实现雕塑的“传承—转化—创造”,一是走向公共空间,二是解决意识上的问题。

  “国家语境从根本上决定了雕塑的形态与样式。雕塑与国家形象互为表征,互相塑造。可以说,雕塑史就是社会发展史。”曾教授提出,雕塑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性、价值感、永恒性和空间感,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和价值输出。他还积极推进雕塑公园的建设,既解决了城市环境的美化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雕塑发展的困境,从另一条途径建构了城市性格。最后,曾教授真诚分享了他的梦想,即通过雕塑艺术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他的作品《大觉者》,将千年来世界历史上七位杰出的思想者汇聚在一起,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曾邀请冯远、许江等艺术家分别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畅谈艺术话题。(文/徽)

  由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携手合作共建单位上海中国书法院共同主办的 “文武生智 —— 李燕生、张耀伟双人艺术展” 近日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对外展出。

  展览以 “文武生智” 为主题,通过展示李燕生、张耀智(伟)两位艺术家在书画篆刻、音乐、诗词、经史文学等艺术领域的成就,以及他们在武术、气功、养生和中医药等方面的深厚修养,生动诠释了文武合一、身心俱修的生活美学理念。展览活动主办方还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及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等单位。

  李燕生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篆刻家、上海中国书法院院士。自幼习书,师从多位京城大师,后于故宫博物院从事专业研究与创作,还曾赴日本讲学。他不仅在书画篆刻领域成就斐然,还擅长小提琴、古琴、笛箫等乐器演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习武,熟练掌握圆功禅拳、太极拳等。其作品风格多样,书法绘画根植传统,线条刚柔相济。

  张耀伟生于上海,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书画家,现任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会长、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等。出身中医、武术世家,师从南怀瑾先生、裘沛然先生研习传统文化,受教于饶宗颐,谢稚柳、胡问遂、陈佩秋、周慧珺、萧海春等书画大家。他的书画作品雄浑豪迈又不失细腻深沉,在形神之间展现出文武交融的独特魅力。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说,对这次展览主题“文武生智”加以深化,强调多学科交融、全方位修养对人材培养的重要性,相信复旦校园内的这个展览能够让学生和老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金海燕表示,书画教育是大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此次艺术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参展艺术家张耀伟发言中引用诗人泰戈尔的一段话,“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

  “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与“StairCASE 青年艺术家个人项目:无处遁逃”于2024年12月27日在北京山中天艺术中心启幕。展览汇聚了来自海内外12位艺术家的19件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艺术家们在边界、空间与感知领域的深刻探索。

  此次共11位艺术家(曹舒怡、董金玲、冯至炫、黄永砅、森山大道、童义欣、邬建安、吴权伦、张文智、赵仁辉、朱昶全)的绘画、雕塑、装置与影像作品参展。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视野的变化和寻索,也体现了他们的多维实践。每一件作品在风格、主题和技法上都相互交织,呈现出事物的终结或边缘状态,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张力的艺术场域。

  展览延续了山中天艺术中心对非物理空间的研究,即从个人视角出发,围绕个人志以及地方线索所构建的区域性思考。同时,展览将“动物”作为一个象征和连接,去勾勒“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并以此为启始,对地缘边界间模糊的、不断游移的地带进行探寻,通过作品所搭建的叙事网络,拨开事物发展过程中因不断变化与相互依赖所产生的内在肌理和网络。

  在StairCASE 青年艺术家个人项目“无处遁逃”中,艺术家杨亮、策展人刘云西子及发起人张宇飞,分别就本次展览项目的作品、策展思路以及项目发起缘由进行了介绍。

  “无处遁逃”作为StairCASE第一期主题,围绕“生命”、“对抗”、“自由”与“逃离”,以“动物”为引,呈现了艺术家杨亮《被涂乌的鸟》系列的延续。

  近日,展览“轮:Every Day is a Good Day”在上海木曦画廊展出,呈现美国作曲家、艺术家约翰·凯奇、日本艺术家黑田泰藏和中国艺术家戴牟雨的作品。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艺术家之一。他是艺术家、作曲家、思想家、禅宗实践者、跨学科合作与当代艺术的推动者。他打破艺术与音乐的界限,探索偶然性、静默和非传统创作形式,对当代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黑田泰藏(1946-2021),日本当代陶艺领域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于20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开始陶艺训练,1981年返回日本,拜师于著名陶艺家岛冈达三门下,完成了严格的学徒训练。1991年,黑田泰藏在日本伊豆半岛的富户地区建造了自己的居所与工作室。与探索独特造型或装饰性设计的陶艺家不同,黑田泰藏被朝鲜王朝白瓷的纯净之美深深吸引。从1992年左右开始,他致力于创作高温烧制、未经釉面的“烧締”(yakishime)白瓷;戴牟雨,生于七十年代,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院装艺系,现居住上海,专注于纸本绘画艺术创作。

  三位艺术家都因不同契机,以各自反复的日常创作及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践行着“Zen”(禅)。约翰 · 凯奇从“邂逅”铃木大拙,到将“禅”思想和《易经》卜卦等方法外化到音乐、视觉等联觉创作的方方面面;黑田泰藏给自己限定“拉胚成型、器皿、单色”之条件,让他抵达“形”的无端变化;戴牟雨如“快照集”般的每日手稿和摄影所形成的视觉图像库,以及他“果冻体”一样的绘画肌肉记忆。

  凯奇的作品和思想通过音乐、影像和经转译的多语言文字媒介广泛流传,启迪了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人群;黑田泰藏在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游历和多年旅居后,回归到“禅”被主要践行的故土,在“陶轮”上追寻器物永恒的精神性;身处“禅”发源地的戴牟雨,则适时回望,澳门新葡萄新京入口拾出“锦灰堆”里的些许,由点及线划出氤氲袅袅。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15日。(整理/陆林汉)

  近日,美国艺术家斯科特·卡恩(Scott Kahn)个展“蓝月难逢”在香港卓纳画廊展出,呈现其一组全新的绘画,聚焦不同阶段的满月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此外,展览还呈现卡恩职业生涯中的数件精选风景作品。

  斯科特·卡恩,1946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现生活工作于纽约的韦斯特切斯特。1967年,他获得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BA人文学士学位。次年,卡恩前去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求学,师从画家塞奥佐罗斯·斯塔莫斯(Theodoros Stamos),并且遇到了诸如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等其他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尽管他很快便远离了抽象绘画的方式,转而投入他日后广为人知的具象风格。

  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经历,卡恩创作的谜团般的风景、肖像和梦境之景杂糅着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五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具象的表达方式,运用独特的形式语言,细腻而诗意地渲染着他周遭的世界。

  展览标题出自一幅创作于2023年的绘画《蓝月》,画中满月的银色圆球似乎正在与它蓝色的分身相互融合。作为一种月相,“蓝月”指的是依据日历在一个月中出现了两次满月,澳门新葡萄新京入口这样的情况每两到三年出现一次,不过该词起源于十六世纪时“月亮是蓝色的”这一说法,意在表达某种不可思议的离奇现象。两幅相关联的小尺幅作品《蓝月II》和《女贞树篱后的日落》(皆创作于2023 年),似乎放大了尺幅较大的 《蓝月》中的元素,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改造。此外,作品《斯托克弗莱明的悬崖 IV》出自1987年创作的一个重要系列,描绘了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雾气笼罩着青翠的山峦。在画中央,一个小小的、神秘的开口,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作家、诗人姚强(John Yau)写道:“这些绘画源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它们超越了自身的现实,并且无缝地达成了一种类似于催眠状态的清晰性。站在卡恩的绘画前,我们开始看到自己正在观看一个世界,其中尽管饱含大量精确的细节,但仍旧是个谜,就像一个无法被打开的美丽的盒子。” 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22日。(整理/陆林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