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雕塑杰作《烈焰青春》荣获了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雕塑迈向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更为当今的艺术创作展示了深入当代社会现实、大众日常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多元面向的人文探索成功路径。
他说:“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经验,作为一位雕塑家必须清楚,雕塑也早已经从古典形态出走,成为一个游荡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搅局者,不断突破的边界在被不断重新定义何为‘雕塑’”。在习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中国美术报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中国美术报:今年是习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雕塑发展在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焦兴涛:新时代雕塑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在主题表现上,更加聚焦新时代取得的重要成就,表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长和提升。比如:在中国党史馆前的《旗帜》等五座雕塑,以全景的方式和宏阔的视角表现了中国百年奋斗史和在新中国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重新树立了新时代纪念碑创作的时代范式。与此同时,更多的雕塑作品聚焦大时代中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和生活,这些普通人中的英雄、平凡中的伟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新时代的雕塑创作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不断走出美术馆、展览馆,走进城市社区、走进乡村、走向田野、走向西部,把创作展示在祖国大地上的同时,拓展了雕塑的语言边界和表现形式,使之焕发出全新的创造力。各地的雕塑艺术节、大地艺术季不断举办,如贵州羊磴“乡土而新奇”国际乡村艺术季等,体现了新时代雕塑工作者的创新表达与使命传承。
中国美术报:您是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您认为在当前的文艺工作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服务人民,能否分享一下您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热爱结合起来,这对您个人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焦兴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原则,强调艺术和文化作品应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能够引起共鸣、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我的木雕作品《烈焰青春》的创作首先来源于感动,感动于消防战士奋不顾身的“逆行者”的精神。他们面容刚毅,没有夸张的姿态,一切源自职责,平静但随时准备全力以赴。年轻的消防队员20岁出头,干净、整洁,挺拔。说到训练,有条有理,如数家珍;谈到生活,挠头咧嘴,如邻家男孩,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典型固然完美,但是如果没有生动如火的性情的融入,难免流于符号化和表面化。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其中一个挺拔的年轻人为创作原型,在综合其他因素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个性的形象:寸头、方脸、单眼皮,平静而笃定的眼神,抿得紧紧的嘴唇,粗壮结实的脖子,英武的气概与大男孩的生涩间或隐现,崇高的职责与飞扬的青春融为一体,实在令人难以忘怀。我想表现的不是一个概念中的“英雄”,而是此时此刻的、年轻的、“这一个”英雄。只有具备饱满的情感,才能以胸有成竹的状态开始自己的创作。最终,雕塑的构图确立为一个站立的姿态。这是“他”仿佛刚从抢险救灾的火线上下来,稍事休息之后,再次全副武装,带上各种装备,准备重返火场的一个瞬间。静中有动,稳中求变,以此来呈现人物心中如渊停岳峙般的磅礴与大气。在塑造过程中,特意微微调整了头部的比例,借此与整体的身姿体量形成对比,试图营造出平凡中的伟岸和雕塑特有的纪念碑感。澳门新葡萄新京APP正是对雕塑“纪念碑”性的追求,让我选择放弃事件性情节性的构图方式,专注于人物的塑造,在“一个”之中,充分展现群体的价值和时代的回响。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就是这个时代的纪念碑。
在2022年,我带领团队创作完成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大型场景式雕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雕塑以具象写实的雕塑手法去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以日常故事的讲述呈现大时代的典型特征,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亲切的故事情节去营造温暖祥和的场景氛围,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小康社会的全景图。只有胸怀人民、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才能真正表现好人民的形象,做好人民的艺术家。
中国美术报:作为一位美术家,您认为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中有怎样的作用和价值?您希望通过您的作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或情感?
焦兴涛:首先是讴歌时代。雕塑作品以其特有的纪念碑特质,擅长以时代风格表达记录社会风貌,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2020年领衔创作的大型群雕《冬去春来》,表现了不畏困难的人民群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在中央电视台上宣传播放。同时,由于雕塑的公众性,可以在城市社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公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激发人们对美的探索和追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带领团队完成的全国首创的系列“艺术公交站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改变了民众的出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为社会注入了创新的观念。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雕塑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使用新材料和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澳门新葡萄新京APP也为公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雕塑作品可以在国际上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人形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我创作的系列雕塑作品《魂韵》参加了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展览。通过九件作品营造了一个感官化的雕塑剧场,观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通过与每一个雕塑的转动来互动,进而体验形象的流动性与雕塑的实体性,以当代雕塑的形式讲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互鉴融合。
中国美术报:请分享您在推动文艺创新和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您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澳门新葡萄新京APP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焦兴涛:今年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览纷纷对公众开放,从中国美术学院的“世界树——国美毕业季”到“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线上媒体热情高涨地关注和传播,更是让展览成为每个城市的文化事件。在人潮人海的展览馆内,我问过几位年轻的父母,为什么愿意带孩子来看展览?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想让孩子来开开眼界,启发思维。艺术吸引大家的已经不是简单的视觉愉悦,而是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冲击,以及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热切期待。艺术的价值正在于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宝贵的想象力和理解世界的不同角度,在于基于共同价值观下的自由探索和艺术创新。
今天,鼓励创新、创造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创新从类型上看,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其中颠覆性创新又常常被称作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艺术创造同样需要两种创新,从大尺度的文明史来看,几乎所有的颠覆性创新最终都充盈了文明的肌体,并成为伟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所以,我理解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以中华文明为基底,用今天的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进行转译和重新阐释,并借鉴世界文化进行从无到有的创造。如果说艺术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社会美育凝聚共识,那么艺术的时代意义就在于为整个社会注入宝贵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
推动当代雕塑创作在传承赓续和守正创新方面进一步发展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工作推动的重要内容。首先是聚合资源、搭建平台,做好“淬沥新之——中国雕塑展”,使之成为中国雕塑创作不断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成为中国青年雕塑家成长和推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加速器。同时,继续做好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的“明天雕塑奖”,面向海内外征集推荐青年雕塑家,擦亮青年雕塑创作的中国品牌;其次是加强对当代雕塑理论和雕塑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新时代雕塑创新理论的研究,组织“中国雕塑家年度热点论坛”,推动创作、研究、交流融合创新。最后,希望能推动雕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走进祖国大好河山,举办大地艺术季和乡村雕塑大展,将艺术创作融入社会现场和国家发展之中。
中国美术报:对于未来,您有什么艺术创作计划或期望,从而进一步深入贯彻习文化思想?
焦兴涛:传承与创新,从来就像一枚硬币一样一体两面。因此,今天的创新就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在未来的创作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是我雕塑创作和艺术实践的方向。在个人创作方面,计划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具有创新性的系列雕塑的表现方式,去呈现在广阔场景中的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人的精神。与此同时,将继续推动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魂韵”系列的创作,以作品创新来践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焦兴涛,197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雕塑学会会长,“明天雕塑奖”策划发起人,“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发起人。焦兴涛的作品参加了众多国际国内的重要展览,先后在北京白盒子艺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伦敦Opera Gallery、荷兰Canvas Inernatioal Art、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采泥艺术中心举办个展。雕塑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著作有《重庆雕塑70年》《雕塑边缘》《郭乾德文存》《新具象雕塑》《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系史》《脉—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论文集》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