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遍布中国各地,成为人民与历史的连接点;他更是伟大的艺术教育家,1978年-1993年他出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期间,澳门新葡萄新京入口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创造着开放中国的所有重要艺术符号。
2017年1月7日中午,载着叶毓山遗体的车辆围着工作室转了一圈,算是向他奋斗一生的艺术告别。几个小时前,这位被癌症折磨的老人,在平静中走完82年的传奇人生。
叶毓山,1935年6月2日出生于四川德阳,因童年时代受民间画、皮影等影响,对艺术产生兴趣,在15岁那年徒步70 公里考取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穿着草鞋跨进艺术殿堂,从此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人物。
1956年,叶毓山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始创作雕塑作品。作为艺术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62年完成的《立像》,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馆作品向整个中国展出。这改变了他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数十年里他参与创作了上百座大型公共雕塑,成为这个国家历史的见证。
而作为艺术教育家,他的转折点则开始于1978年。这一年,中国高校迎来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叶毓山则升任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他由此开始主导四川美院教育改革,培育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人物。
1978 年春天,漫长的文革结束,中国恢复高考招生。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叶永青、程丛林、高小华、王川等77、78级学生,走进四川美术学院,准备迎接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的时代。
时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叶毓山,感受到了学生创作状态的变化:77 、78 级学生一进校,那是非常地朝气蓬勃,他们都是下乡锻炼过才又考上美院,对画画如饥似渴。他们也不满足于仅仅是把比例画对、把基础画扎实,都很强烈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画中真实的知青生活气息对我们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叶毓山认为,一所美院要是不培养几个知名的艺术家、出几件知名的作品,这所美院是没有成就的。如同一个戏班子要是没有几个台柱子,这个戏班子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当时四川美术学院提出“出人才,出作品”的办法方针,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
在他的推动与支持下,1980 年,大学三年级的罗中立画出《父亲》一举夺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ⅹ月ⅹ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也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包括后来成名的周春芽、张晓刚、叶永青等,四川美术学院开始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1981年 右起王嘉陵、杨千、王亥、王川、华君武、艾轩、程丛林、罗中立、江丰、朱毅勇
这是自80年代以来,一代代川美人、艺术家重复述说的一句话。当时全国美协领导华君武说:“四川美院的人才和作品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今天中国艺术界的半壁江山,几乎都出自叶毓山主政时期的四川美院,叶毓山,成为八十年代引领中国艺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也开创了中国艺术界的“川军”时代。
对文革后的恢复的高等教育来说,叶毓山提出“以创作带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这所高校的基因与气质。当时的艺术教学体系,主要沿袭五六十年代的法苏两派,它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基础,从画石膏、静物、模特,一直到双模特,就是最高境界了。全国如此,川美也如此。叶毓山治下的川美打破了这一模式,他率先提出在创作活动中可以跨系、跨专业,版画系可以画油画,油画系可以画国画,这是以往的老先生们从未敢设想的。这种新局面下,有人对创作课如何上提出质疑,叶毓山的回答是:“看初稿,大家评议,每个学期学生下去,搞草图,然后放大,老师在其中指导他们”。
于是,川美不定期地举行学生和教师的看稿会,即初稿小稿交流会。在80年代初,学院教授夏培耀、叶正昌等可以和学生作品同时看稿,一同交流。“看稿会”气氛浓郁,一时间成为川美民主的代名词。据川美国画系首任系主任,同时也是叶毓山院长的助理白德松老先生回忆,“当时川美的教学课堂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咖啡馆、在豆花店里……”
学生们受到鼓舞,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出来。然而画画需要消耗颜料、画布、画框等材料,为了不让学生们受到经济困扰,叶毓山专门设立了院长基金,对看稿会通过的画稿给予经济支持,以帮助学生购买画布、颜料等必需的材料。在看稿会和院长基金的不断支持下,1977、1978到1980届,四川美院的创作像洪水般一波一波涌现,引起了全国轰动。
这么多学生的好作品在哪里展示成了新的问题。叶毓山说不仅要在学校展、在重庆展、在四川展,还要走出去。当时全国各大美院从没有为学生举办展览的先例;更何况所有作品要走出学校展览,必须经过省美协审查通过。“省美协每次来审查,都要否定很多作品,当时罗中立的《数票子》等一批作品出来都遭到否定。美协主要领导的思想,对川美的这种快速变化不能接受,为此还专门出了一期美协简报,点名批判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思想,指出川美‘闭门精心炮制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不革命、不鲜明。”
然而决意改革的叶毓山,不惧畏“上面”的压力。他提出的应对办法是:直接与北京联系。“四川美院师生第一届油画展”,在未经四川省美协审批通过的情况下,直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川美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北京方面看到川美的独特作品,立马签了第二年举办展览的合同,还预付款项给学校,用于预先收购展出作品。在那样一个艺术思想封闭、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四川美院接连两年在北京举办画展,成了文化艺术界的大事件。要知道,新时期当代艺术史的星星之火“星星画会”,是由在北京的23位艺术家发起,时间在1979年9月,而举办展览的地点也只能在中国美术馆东侧小花园的铁栅栏外。
据统计,从1977年到1982年,四川美院师生共参加全国性的展览6个,国际交流展4个,省市艺术展20多个,参加展出的作品836件,获奖以及被评为优秀作品共147件。而在所有这些参展作品中,学生作品占70%以上。这就是当时中国艺术界的“川美现象”。
▲1982年文化部在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会议现场
文化部于1982年3月3日至15日在川美召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肯定并推广川美的教学经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关于美术教育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座谈会。座谈会会后形成《纪要》,由川美陈列馆馆长王官乙起草,文化部以文件形式下达全国美术院校及有关单位。在这份《纪要》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近几年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的问题”。
当时,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宣扬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尽管文化部对川美的成绩有所肯定,但这次会议依然将其列为第一个议题,显然与叶毓山的大胆改革密切相关,后来才知道,有不少人多次向上面告叶毓山的状。
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极力支持叶毓山改革的王官乙在《纪要》中,最后这样总结道:“‘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以反对‘四个坚持’为目的和特征的。学生中的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大量地表现为艺术问题。对于解决同学的这些问题,要有信心,要相信他们。对艺术上的许多问题,社会上也在进行讨论,不宜轻易下结论,不宜用简单的行政化手段解决问题。”
▲1982年3月,全国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 座谈会会议纪要(王官乙提供)
“要相信学生”,这是叶毓山主政川美时期的口头禅。1983年,叶毓山从副院长升任川美院长。由于叶毓山治下的川美成绩斐然,川美成为全国高校实行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
作为四川美院1977级的学生,后来的川美院长罗中立回忆:“1980年,叶院长主动提出要给学生提供画室,在八十年代有自己的画室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当时四个人住一个宿舍,而叶院长要给我们提供画室,这简直无法想象。我和杨千以抽签的方式共同分到了一间6平米的画室,那个画室对我太重要了,到今天在我的印象中,它是那么大、那么奢侈,因为有画室才有画画的地方。就是在这间画室里,我画出了《父亲》,1981年元旦在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得一等奖,一下引起全国轰动。现在想来,如果没有那间画室,就没有《父亲》。”
叶毓山当年的学生、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教授向金国回忆:“那些画室的来源是,叶先生看到学校的宿舍楼过于破旧,于是决定向省里面申请资金,说是危房,要求拨款盖一栋新楼,省里面批准了。新楼盖好以后,旧楼空出来了,他又做了个决定,每个系每个专业的学生,只要你的草稿在系里得到了通过,学校就分一间宿舍给你做创作室。”
当时,这些画室不只分给青年教师,本科生也有,一个本科生在学校拥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这在30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给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工作室,叶毓山极尽一切努力为师生改善和创造创作环境。他调动总务后勤,改善学生伙食,为熬夜的学生准备宵夜;夏天重庆是个大火炉,他就给学生画室安装电扇;他还将学校红楼前的一块空地,改造为阶梯式的小花园,让学生们在这阅读、讨论、谈恋爱……
叶毓山对学生究竟关切到什么地步呢?艺术家叶永青回忆道:“甚至连我与夫人甫立亚的婚姻,也是叶院长促成的”。1983年,叶永青毕业留校一年后,学校给青年教师分房子,叶先生竟对正在谈恋爱叶永青我和小甫说:“我看你们俩挺合适!就直接分一套房给你们算了!”叶永青申诉:“院长,我们还未结婚嘛……”叶院长笑道:“你们就帮我个忙!支持一下院长工作,把婚结了嘛!”
叶永青还记得,他好几次在校园偶遇先生时,院长向他询问一些学生的近况:在画什么画?有地方创作吗?需要找创作室就告诉他。
担任四川美院院长期间,叶毓山身边的得力臂膀是川美陈列馆馆长王官乙。在一次汇报工作中,王官乙说:“最近学生的创作非常活跃,我们可以给学生正规展览之外提供更多展出机会。”
这件事的起因是,当时川美一群工艺系学生,找到王官乙,要求到陈列馆自己做展览。王官乙为此专门去学生寝室,一看大吃一惊。发现学生在寝室里自己做展览,甚至把作品挂在蚊帐上,而且他们的思路、想法和教室里所学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叶毓山当即与王官乙拍定,筹备一次没有审查的学生自选作品展览。
1985年春天,四川美院第一届学生自选作品展启动,反响强烈,内外震动。川美毕业的艺术家周春芽当时刚从德国留学回来,在四川美院看到学生自选作品展后,返回成都,激动不已,事隔半个多月后,在成都《“红黄蓝”画展》研讨会上情不自禁地说:“刚看了美院自选作品展回来,很震动。其中创造性很突出,观念上有所突破,不再是如何在画面上完善自己,而是如何表达自己。大家捆在一起,思想经常碰撞,也是一种精神的需要。”
还有一位工人,名叫刘安民,是美院附近重庆空气压缩机厂的职工。他看了学生自选作品展以后,给陈列馆寄来一封信,上面写到:“昨日从美院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自选作品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纵观历次美术作品展,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这样新颖突破,富于时代个性。”
后来,这封信附在四川美院呈送文化部的情况报告之后,作为川美自选作品展不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旁证。
▲1988年四川美院学生自选作品展“六人画展”研讨会现场,右三为时任院长叶毓山
叶毓山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依然感慨万千:“作为院长的我责任重大,学校出了事要负责的。”开展前,叶毓山和党委书记周德培一同参观同学们的展览。他跟书记预先说好,只参观,不审查。书记对大多数都没有异议,只是对《从火烧圆明园想到的》等少数作品有些看法。于是,喊来创作这幅作品的学生,让他说明创作意图,最终肯定了创作的想法很好。还有一件作品叫《跨栏:恋爱、婚姻、家庭》,两个跨栏用草绳连接,中间打一个疙瘩,左边挂一只男皮鞋,右边一个奶瓶,这样的装置作品在学生说明了创作意图后,也没有了异议。书记结论是:“没有违反宪法,更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作品。”
叶毓山主导川美的前几年,一直有人向文化部告状,说四川美院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年正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于是文化部派了当时的副部长方千,带了一个调查组,住在川美。把学生自选作品的照片一张张看,还在学生、老师中进行访谈,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认为四川美院不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叶毓山到在现场接着问:“我们还可不可以再办呢?”得到了上面的肯定回答。于是,川美学生自选作品展从1985年春一直办到1989年冬,不仅举办了12届学生自选作品展,还有3次以上教师自选作品展。叶永青认为,川美自选作品展直接影响了八五时期西南艺术群体和“新具象画展”。后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十分活跃的川美艺术家,很多人都参加过自选作品展,包括叶永青、张晓刚、朱小禾、周啸虎、许仲敏、蓝正辉、郭伟、陈文波、何森……张晓刚的第一个个人画展就是这样举办的。
后来,叶毓山的上一任院长龙实问罗中立,“你觉得80年代,你们为什么能到全国各个地方做展览?还得各种大奖?”罗中立确信无疑地说:“因为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学生站起来了!”
八十年代末,罗中立从比利时研修回国,当时叶毓山找到他,说希望罗接任院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1994年叶毓山离开院长职位,彼时,罗中立尚不想当官,而只想画画。直到1997年川渝分家,一夜间,无数艺术家前往成都,四川美院一时陷入低谷,黄桷坪不少人再次推举罗中立。这次,当年那个“站起来了的学生”,被历史选择为四川美院的新任院长。
▲1994年,叶毓山辞去川美院长的职务,定居成都,每天工作和生活都是他的艺术。
艺术家李占阳在90年代跟随叶毓山做过不少城市雕塑,他回忆说:“做雕塑的时候,叶先生六十多岁的人了,十来米的架子,蹭蹭蹭就爬上去了,上下走。他是一个浪漫型的雕塑家,他的随意就像十八般兵器里使枪的,一上场就是一顿乱点,没有一个套招,但是非常灵活、生动。”
李占阳最佩服的是叶先生充沛的激情。他说:“我们做了一天雕塑很累,吃完晚饭,叶先生到外面打电话,我们去附近茶馆喝茶,可是我们十二点钟回来的时候,他仍然在打电话。你想,如果三四个小时一直在打电话,那肯定是为了爱情。所以叶先生六十多岁了还可以谈恋爱,我觉得他是一个永远不会老的先生。”
当李占阳听到叶毓山离世的消息,一句人生苦短,他和他的时代一起画上了一个句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历史终将记住那个为中国艺术开创新路的人。
三年前,叶毓山查出肾癌,但他并没有把疾病当一回事,依然每天搞创作。在不久前的一次宴会上,一众大大小小的老友在吃饭,叶毓山端着自己单独的饭碗来到饭桌上,众友皆惊,他说:“向理(女婿)把我禁闭起来了。”随后哈哈大笑。这时的他,才慢慢接受这个事实,经历数次手术,与病魔斗争。
2017年1月7日上午9时50分,在家人与学生的陪伴下,叶毓山与他的艺术,与他创造的时代告别。
(感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罗中立、王林、向理、湖南美术出版社对本文的帮助)